早期阅读与成人阅读的内涵是不同的,研究者认为,人的阅读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即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能力的学习。通俗地说,就是“学习阅读”和“通过阅读学习”。一般而言,8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即自主阅读的意识与初步技能。
研究者指出了3-8岁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段儿童应该具有的早期阅读基础包括:
口语的丰富性以及对语音的敏感性。
幼儿日常口语词汇的积累,将有助于他们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书面语言。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口语的丰富性与母亲(主要养育者)的口语词汇丰富程度呈高度相关。
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动机。
这取决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周围的成人在运用读写,从而产生模仿的意愿;由于成人能够为他们朗读有趣的故事,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人既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不具有强迫性的读写环境,让幼儿随时可以得到读写材料,同时又不会被迫进行读写。这种宽松而具有支持性的环境,使得幼儿既有模仿的榜样,又有探索和犯错的机会,同时还具有被不断鼓励的气氛,从而造成了幼儿主动欣赏和学习的动机。
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有关文字的知识。
成人在启发和辅助幼儿阅读时,对语音、文字、图画等有目的性的引导,可以增加幼儿对于文字和有关文字知识的敏感性,这将有助于幼儿提高对于学习文字的兴趣。文字是流畅阅读的基础,但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即使能够掌握大量汉字,即可以将音和形相对应,但由于其知识经验的缺乏,还是难以了解文字真正的含义,尤其是难以将文字还原到语言情境中,整体性地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早期大量识字的孩子,实际上是“识字不识文”。增加对文字的敏感度,不代表大量孤立地识记汉字,而是将文字作为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加以 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
书面语言是通过语音为中介与语义相对应的,例如我们看到汉字“杯”,在我们的头脑中首先反映出来的是它的读音“bēi”,然后,我们通过这个语音调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一个杯子的形象就会反映在我们的脑海中。由于个人经验的不同,这个杯子的形象也各不相同。
将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还包括儿童对语法的敏感性。书面语言的学习与口语一样,不应当是被割裂成逐字逐词因素的,儿童往往使用某种整体加工的方式认知这些学习内容。比如“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和“我被妈妈送到幼儿园”是不同的语法表现形式,需要儿童有足够的口语语法经验,需要儿童在阅读这样的书面语言时,能够调动口语语法经验来完成认知加工过程。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还需要儿童调动其原有的心理图式,进行完型,才能达成对语义的理解。比如“看见蝴蝶,丽丽跑”和“看见黄蜂,丽丽跑”,同样的语法结构,儿童必须要想象出书面语言所描述的景象:第一幅图画是丽丽看见美丽的蝴蝶,非常开心地去捕捉蝴蝶的样子;而第二幅画面则是丽丽看到可怕的黄蜂,害怕地逃跑的样子。儿童必须具备了这样的书面语言“视觉化”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
第二,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
学习书面语言的途径与口头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进行的。对汉语这样一个特别的语言种类来说,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