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带孩子的这三年中,几乎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抢东西、孩子出去玩不愿意回家、和孩子没法正常沟通等等,这些都是很困扰我的问题,我是那种做任何事情都想了解为什么的人,所以我总是去看一些书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去用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相信我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其实都是大部分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我家孩子上了幼儿园托班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也接触了更多的孩子,我渐渐发现3岁之后的孩子渐渐的开始显示出受到性格的困扰了,因为孩子要应对集体生活,要应对各种和同学以及老师的冲突,包括独自去面对一些不好的情绪,这个时候有些孩子开始走向极端化的两个方向,比如过于胆小、比如叛逆或者墨守成规。
这个时候我也才意识到3岁以前的重要性,3岁以前的孩子更多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沉迷其中不被外界影响,其实是更好塑造的,在这个阶段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习惯、品质、行为方式,可以减少性格对其产生的影响。
现实是以大多数人所身处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父母是很难有足够多的精力去教育好孩子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早教班的原因,但是目前早教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我们希望能改变的地方。
家长的进步速度是落后于孩子的
我们家孩子第一次去上早教课的时候是非常不配合的,一节课都在往外面爬,并且哭,坐不住,老大、老二都是那样,这让我当时是非常纠结的,不知道如何是好,觉得这是孩子太小无法适应。不过我还是坚持上下来了,每节课都不停的跟孩子说要遵守规则,上课就是这样等等,在上了几个星期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安静的坐下来上完一节课了,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其实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坐下来上课也是早教的一个责任,但是并没有老师来告诉我们。
以至于在最初我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我的孩子根本无法适应这个环境。
其实我的孩子只是还没学会适应这个环境。
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
任何一家早教班的短板都非常明显,就是只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说父母该怎么做。在我过往看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中,你能发现其实大部分的书都是在教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而不是较孩子该怎么做,比如《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样跟孩子定规矩》等等,大家更多的是谈如何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孩子。
家长应当在让孩子上早教班的同时,不停的学习知识,和孩子共同成长。
早教班的局限性
一直以来我对早教班的认可度都是非常好的,毕竟早教班往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具有独一性,教育孩子平台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还不够,为什么呢?
因为总会有突发事件,这才是比较难处理的。
什么是突发事件?
比如孩子不愿意独自进去上课,哭的非常厉害,怎么解决?
比如孩子不愿意遵守规则交换玩具,如何处理?
比如孩子一直不愿意去独自去做自我介绍,这是为什么?
比如孩子长期不遵守课堂记录,怎么做?
比如孩子不愿意参加课堂集体游戏,为什么?
这些事情往往就涉及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些问题,例如安全感、控制力、独立能力、自信心等。
但是这些问题你很难在早教中心得到一个有用的答复,为什么说是有用的答复?因为理论可能很多人懂,现实是理论往往只是理论而已。
这就是早教班的局限性,如果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个问题,那早教班也许只能解决10个问题,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父母来处理。
当然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因为毕竟孩子受父母影响最大,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父母来教育孩子。
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是早教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这是目前几乎所有早教班没法做好的事情。
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我记得她说了很多小孩子的例子,你能感受到那种每个孩子被正确对待的感觉,不论他是什么样的孩子他都会被正确的引导,这才是最好的早教中心,但是在一般的早教班中你很难有这种感受,并不是说老师没爱心,而是教育孩子真的非常的难。
所以当我决定要做早教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
要改变这些问题
要让父母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
要帮助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引导。
所以我们决定开设图书馆项目、以后会开设父母课堂,努力帮助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
也许孩子因为长大了不在我们这上早教了,但是我希望我们仍旧能对父母产生长期的影响,持续的帮助父母解决遇到的问题。
养育一个孩子从来不是0-3岁的问题需要解决,最难的永远都在未来。
这就是我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