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一位虎妈为9岁的孩子每天安排了18个小时的学习计划。
她说:我的每个安排都是有目的的,跆拳道、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以后找女朋友有帮助;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他性子有点着急。
然而无论动机是多么高尚伟大,我猜,在正常人眼里,这样的教育其实太过粗暴。孩子虽然不具备完全行动能力,但成年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他们做出全部的选择。
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自己身上,很可能也多少留有遗毒。特别是当我们在进行几个亲子公园和儿童游乐园设计的时候,阅读的资料越多,越发觉得常见的儿童教育方式的巨大问题。
例如,我们对照下蒙特梭利教育法,就会发现,“虎妈”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如果我们认同蒙特梭利博士提出的这一系列法则,就可以发现,当我们在对居住区或者儿童游戏场地景观设计的时候,上述原则及其引申含义,很容易就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
环境不仅仅需要引导使用者的行为,其实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这就要求景观和场地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当然,这种丰富性与场地本身面积和特性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敏感期,儿童天生是好奇和具有探索精神的,因此,“有惊无险”的活动设计是重要的选项;
设计必须以儿童作为中心,但对于具体的儿童,则不应该成为“中心”,而是作为环境、社群的一员进入人际关系,混龄教学也要求不同年龄社会成员的活动场地组合设计;
儿童需要有限制的自由,这种限制来自于场地,也来自于作为协助者的成人角色,因此在使用情景中,也必须考虑成年人参与、协助或者旁观的位置;
……
值得思考和总结的内容很多。因此,除了常规的项目定位、场地特性等景观设计领域必须的前期分析,我们还需要对场地进行更多的跨界思考,儿童教育具有非常庞大的体系,而以往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思考的成果,需要落地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检验,在这里,我们也想展示一下我们的思考成果,一个面积并不算大的亲子公园,在展示之前,我们还想抒发一下对专业的热爱:就像演员依靠角色度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我们也必须依靠景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接近或进入各种各样的专家角色,这也许是景观设计最大的魅力之一。
------------话痨的题外话分隔线----------
我们的提问和讨论的游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回应,但是我们还想听到更多的声音。
如果你有疑问,或者也想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您都可以在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