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误区】超前教育一:早期教育机构化

【爱的误区】超前教育一:早期教育机构化       

脑科学的新进展让我们认识到婴幼儿不是只有吃喝拉撒睡,还有丰富的“学习”和快速的神经发育与各种能力的发展。

针对低幼儿童(0-3岁)的早期教育开发培训项目正在快速在各地出现,所使用的概念和理论大多是“敏感期”(亦称“关键期”),这是从动物习性学中迁移过来的概念,认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能力形成有个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说明早期开发的重要性,很多一知半解的商家或者蓄意制造恐惧和焦虑的专业工作者就开始偷换概念制造家长的恐慌心理。

陈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长们的早教意识,这是个好事情,无可厚非,也应该给予鼓励。但是,任何一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需要做出很多平衡,而在平衡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就会产生,甚至会造成伪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

          平衡一:“谁来做”的平衡

既然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很重要,应该予以重视,并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那么,到底该做呢?是让孩子在家做还是把孩子送到什么机构?

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不难,“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这是社会打分工时代最典型的话语正确,显而易见,父母和家人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早期教育这么专业的事情,一定要到专业机构啊!特别是听了各种早教机构的讲座后,很多父母的教育信心开始下降,甚至被商家刻意“摧毁”,得出的结论是“要想爱孩子,就要进行早教。”“要想做早教,就要送到这里来。”

可是,婴幼儿的主要工作是抚育,而他们的依恋的对象是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不可能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进行全天候的系统的早期教育,即使能这么做,其高昂的成本和费用也不是商业社会中可行的模式。考虑到有效性和实际,大部分的早教都是每周让孩子来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由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进行。即使如此,早教的费用也是居高不下,同时因为绝对时间的不足,导致早教的效果有限。

显然科学的早教应该是融于生活中,在每天抚养孩子的点点滴滴中,融入科学的早教观念和方法(与其说方法,不如说是环境,创造一种适合早期幼儿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平衡二:“对谁教”的平衡

既然科学的早教应该是融于生活中,那么早教机构的对象就不应该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通过教会家长进而进行科学的人道的生活早教。

可是在实践中,早教机构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大部分家长认为的教育是对孩子的教育,是专业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即使认同家庭是早教最好的“课堂”,家长也很难坚持参与学习,而总是想到把孩子送给别人教育。事实上,家长最热衷的就是给孩子报各种班,然后“坚持地,艰苦地,有些豪迈地”送孩子风雨无阻地“学习”,可是轮到自己的学习,则是能拖则拖,能不做就不做,这也是家长惰性的体现。

家长的惰性导致了第二次平衡,早教机构不断开发对孩子的课程,而家长课程很难做到收支平衡,这导致早教越走越异化。

越是大道越简洁,早教就是这个大道。无论敏感期、关键期的概念是多么诱人,家长们也别害怕,主要你的孩子不是被“狼”养大的,只要你的家庭是正常的,自然的,就基本上满足了孩子各种关键期的成长需要。如果通过学习能在家庭生活中增加一些意识和方法,就会更好一些。永远记住:握的越紧,抓得越少;越是紧张,越不会走路。

    







































求治白癜风偏方
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aqbf/aqbf/80033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