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了暑期现象级话题的《小别离》收官了。
不知道这部片子给你带来多少心理冲击?
感慨于中国式教育的单一和盲从,更感怀于做父母的不易,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段,忍不住跟着哭晕——
黄磊和海清抱头痛哭,黄磊哽咽着说:
“十几年,我一直觉得每年都是过得一样的。从你二十几岁生孩子,把她抱到以前那个房子,再抱到这个新的房子,抱她进来,抱她出去,我觉得每年都过得一样,今年突然什么都变了。
是啊,抱着抱着,孩子就长大了,
抱着抱着,可怕的青春期就来了,
曾经粘人的小可爱、小甜心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陌生?
什么时候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突然变得水火不容、视如仇敌?
做父母的玻璃心,心碎一地啊!
也许对于初为父母的你来说,
觉得这些青春期孩子家庭面临的焦虑,离自己,远着呢。
事实上,恰恰相反,
接触到很多从事6-18岁孩子教育的专业人士,
他们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一个认知:
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得很痛苦,经过长时间的案例分析发现其实追本溯源是0-5岁的早期家庭教育缺失得太厉害,导致在6-18岁阶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改变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但通常这个过程中孩子、父母、学校都非常痛苦但却无能为力。这种在工作中越来越强烈的无力感,让他们逐渐调整角度来到了早教这个真正能够改变教育的源头。
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问题其实比剧本更惨烈,按归因论简单来说就是——
成长路上,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的早期情感缺失和不良情绪,所有压抑已久的问题都会积累到青春期用“叛逆”的形式,加倍奉还。“早期情感缺失”缺的是什么?
“一个家要有规则,更要有亲子关系。”这句话是剧中黄磊劝海清时说的,一语中的。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前提。
看看当下,有多少父母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
平日里大量的时间不是忙事业就是在忙爱好,
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更别说有意识地学习高质量的陪伴。
记得有次讲座,一位很有学习意识的奶奶问专家:
为什么2岁多的孙子不肯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话。
原来孩子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平时只能和孩子视频聊天,孩子生下来都是奶奶养。
6个月至3岁是幼儿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
和父母连最基本的依恋关系都没有,隔着没有温度的机器,孩子能跟你聊什么呢?
这样下去,如果到了孩子青春期,你回到孩子身边,
再想履行父母的职责好好教育他,
孩子听得进去吗?对不起,做朋友都很难!
原本陌生的亲子关系只会更加渐行渐远。
黄磊在接受采访时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多多到一定年纪就会离开我。我只有这一生,她也只有这一生,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在一起。
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不缺席孩子的成长,
其次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在青春期还未来时,与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
这正是通过早期教育能让父母受益终生的使命。
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稳定的亲子互动方式和高效陪伴时间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生命不同的发展阶段,你懂得如何正面积极的处理亲子关系,缓解孩子成长中的不良情绪吗?
我们都知道,
孩子人生的三次叛逆期分别是2-3岁、7-8岁和12-18岁。
从第一个叛逆期孩子要求行为上的独立开始,
一直到青春叛逆期要求思想和人格上独立,
每一个阶段都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而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就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和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所以,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为时已晚。
当孩子第一次的叛逆期到来时,
你做对了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
.9%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很多家长因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而焦头烂额。.9%的受访者表示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最反感别人的批评;.6%受访者认为尊重孩子、多倾听孩子想法对调整孩子逆反心理有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孩子平稳度过每个叛逆期,
首先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肯定的环境。
然而,家长权威的控制欲和成人的阅历优越感总是反复发作,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还好,这是可以从早期教育中反复学习自省,长期修炼能够习得的本领。
早教能够帮助父母在宝宝最重要0-5岁开始形成稳定的教养风格,轻松化解成长中的不良情绪,为真正实现尊重、理解、接纳打好地基。
《小别离》其实想告诉我们每个家长的是:
与其焦虑孩子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不如把握好在一起的每一个当下。
”只有在当下越用心,未来才能越省心啊!
能在0-5岁来到金宝贝学到感悟到的家长,你们有多幸运!
Come,Baby!
免费上早教两个月
“金宝贝全民早教”公益活动
报名限时抢仅剩3天
↙点击阅读原文,赶快为宝宝谋福利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