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纪实任菁菁主任重声誉也重科研,全面分

全科医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一个特点是其处于疾病的未分化阶段,而追求确定性是诊疗性思维的基本范式。未分化疾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这种范式提出挑战。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未分化性疾病?怎样才能从症状入手,推导出疾病的根源?多病共存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连续性、综合性的统筹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面对该类患者,全科医生应如何从整体入手优化治疗方案?恰逢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发布,我们看到浙江大医院在全科医学领域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声誉方面均表现出众,为此,我们邀请到浙江大医院全科医疗科任菁菁主任,对其在本领域的丰富诊疗经验进行分享。

全科学苑:在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中,我们看到浙江大医院在科研方面表现出众。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您看来,科室应如何搭建青年人成长平台,设置合理的竞争及激励机制,激发青年人的科研创新动力?

任菁菁主任:

1.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指导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青年医师刚步入科研领域,在研究方向选择、课题设计、标书撰写、课题实施等各个环节都不成熟,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借助科研前辈的力量,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长。对于科研新人,我们可以实行导师制,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对象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建立有效的考核奖励机制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有效的学术评价是激励人才创新的重要推手。建立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晋升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科研产出的奖励,鼓励他们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同时重视对中青年的引进与合理配置,统筹兼顾,在引进和选拔中,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形成人才梯队,使每一位青年人员都能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责。

3.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是全局意识、合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注意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努力提高青年人才工作的成效。

全科学苑:在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中,浙江大医院取得了全科医学综合排行榜第4,声誉排行榜第5的好成绩,请您结合实际,谈一谈“声誉”对于全科医学的影响,以及未来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本科室的影响力。

任菁菁主任:

全科医学专业第一次纳入复旦专科排行,可见全科医学的重要性正在被业内同道甚至普通民众认可,全科医学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复旦排行的声誉值是指该学科在社会和同行的综合名望评分,排名能直观地让老百姓在就医选择时有一个客观的参考,医院就诊。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全科医学科进行未分化疾病慢性病的诊治和管理。

学科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提高对学科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未来我们会充分结合医教研工作,注重学科交融,发挥“浙大一院全科医学联盟”的平台优势,在医疗合作、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助推分级诊疗,提升可视影响力。

全科学苑:全科医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一个特点是其处于疾病的未分化阶段,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未分化性疾病,是全科诊疗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请您就此谈一谈,全科医生应对未分化性疾病的诊疗思路及要点?

任菁菁主任:

未分化性疾病(MUS)是指在门诊经常遇到的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慢性症状,经过检查无法确诊为特定疾病的情况。处理未分化疾病属于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未分化性疾病的全科诊疗思路:莫塔全科医学安全诊断策略将其分为五个步骤,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从重大疾病、少见病和全身性疾病三个方面逐步排查,最后通过重新分析患者的医疗需求和就诊目的来实现风险管理和满意度的达成。患者生活中的某种不适症状,并不必然存在典型意义上的疾病。以维护健康为核心,排查疾病,管理健康风险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临床决策更注重潜在健康获益和医疗成本之间的权衡,重视患者满意度,以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其要点为:

1.疾病排查具有针对性;

2.进行充分解释以达成共识;

3.药物治疗可与心理治疗联合;

4.安排必要的随访和复诊。

全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接触较多的问题首先是症状,这些症状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疾病,但却是患者就诊的原因。从症状入手推导出疾病是全科医生临床诊疗的基本功,可应用莫塔临床思维——5问思维方式:

1.具有这种症状或体征的常见病有哪些?

通过对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系统问诊、用药史、家族史、社会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治过程等信息采集,结合整个社区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对疾病提出假设、列出常见的可能诊断。

2.有什么重要的不能被忽略的疾病吗?

如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急性冠脉综合征、颅内损伤等等。

3.有什么容易被遗漏的病因吗?

如药物不良反应、营养不良等。

4.患者是否患有潜在的常被掩盖的疾病?

如抑郁症、糖尿病、贫血、慢性肾衰竭等。

5.患者是不是有什么话还没有说?

如潜在的恐惧或想象导致紧张和焦虑。

通过以上5问的思维方式,从患者症状推导出疾病的根源。

全科学苑:多病共存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连续性、综合性的统筹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面对该类患者,全科医生应如何从整体入手优化治疗方案?

任菁菁主任: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慢性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多病共存现象也开始受到了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jyfz/jyfz/82028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