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内卷,教育也不例外。为了孩子的未来,每个家长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一场“教育竞赛”,源源不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但在某些忙碌的间隙,可能也会心生疑问:我们付出这么多,真的有用么?是否有利于子女的光明前途?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关键?我们的下一代,最需要的教育又是什么?新华社前战地记者周轶君,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有同样的疑问。为此,她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在世界教育的背景下,找寻中国教育的出路,最后拍摄出了这部豆瓣9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作为妈妈我时刻反思:过去的教育能教出未来的孩子吗?《他乡的童年》的缘起,始于一场离别。当时,周轶君因工作要离家。儿子趴在拉杆箱上,对她说:“妈妈,你不要走。”临时来替班的外婆很自然地对外孙说:“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周轶君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妈妈去工作,只是为了钱么?如果不用给孩子买玩具买好吃的,就不用去工作了?这么说,孩子又会不会觉得,妈妈因为自己才被逼着去做一件不喜欢的事?她说:为人父母都是无证驾驶。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几乎都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看,不也把你们养大了嘛!”“你们不都挺好嘛!”“爸爸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是个非常糟糕的说法,却没有新的语言去回应。像这样一出口就想在心里抽自己的话语套路还有: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听老师的话。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你怎么这么…………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世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了。未来可能不再有标准答案,很快也不再有稳定的高薪职业了。一位印度爸爸说起,他出生在偏远地区,小时候聪明过人,一家人倾尽所有送他去好学校念书。学成之后通过一场难度极高的资格考试,“通过那次考试之后,我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大公司聘用,这一辈子不用愁了。”果然他成了跨国公司高管。他的儿子今年十岁,一出生锦衣玉食,入贵族学校轻松学习。可是,你不会想到,这位爸爸说,“我儿子的人生将比我更难。因为我知道自己通过一场考试,这辈子就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安全感。可是他要面对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考试’在哪里,什么时候才是竞争的终点。”——孩子们正面临变化越来越快的未来,但我们却没有新的教育语言和方法去回应。还是靠着惯性,靠自己的想法来做。可是,过去的教育,又怎么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孩子呢?为此,这位前战地记者决定以妈妈的身份踏上旅程,她想知道,东西方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否能解答中国教育面临的难题?日本国民教育:独立性和共情,是必修课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谨,在世界范围内都为人称道。这背后,是从幼儿园便开始培养的独立性和责任心。片中的一位日本老师提到,日本的学校必须要教给孩子们的,是两种精神:第一是永不放弃,第二是为他人着想。永不放弃的起点,是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的心。来自大阪的小花,刚刚五岁,已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早上起来,她都要独立完成一系列事情:洗脸刷牙,收拾好小板凳,叠好睡衣,再换上上学的衣服。到幼儿园后,需要自己做的事就更多了。饭要自己盛,桌子要自己檫,用过的餐具要洗刷干净,放学前要把打扫座位和教室。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或不想做了,家长和老师会给予帮助,但不会直接代劳。比如小花有时候不想叠衣服,妈妈会帮她叠一件,然后提议:要不要和妈妈比赛,一起来叠衣服?总而言之,日本相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想做可以少做一点,但不能一点都不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对集体的责任心,则是另一个教育的重点,并通过细节的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进门处用上鞋子整齐摆放的图案,提醒小朋友进门前要好好摆放自己的鞋,因为随便乱放会影响其他看到的人的心情。洗手处没有水池,水开得大了,或者忘记关掉,都会溅的到处都是。这是为了提醒孩子们养成用水的好习惯,不给自己和其他人添麻烦。甚至教室的门,都特意设计成需要关两次才能关严。冬天,如果不想让靠近门口的同学受冻,每个进来的孩子都必须认真把门关好。自己学会独立和不放弃,同时把他人放在心上,是日本人对孩子们最严格要求的两件事;而这些,也是日本严谨认真负责的国民精神的起点。“全球最强”芬兰教育:爱、分享与合作,比考试更重要如果说强调纪律和责任的日本代表了东方的教育理念,芬兰的学校情况则完全展示了西方教育的自由与创造。比如说,教室里的孩子课间休息时,完全不用注意“校容校貌”,趴着、躺着都没问题。又比如,课后作业四年级才开始有,每天半小时就能完成。有些老师还设计出一种“免作业卡片”给完成作业情况好的孩子,下次不想做作业,用这个卡片就真的可以不做。最惊人的是,芬兰四年级前,没有任何考试,因为他们要在孩子的成长早期,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以及评判。芬兰的教育禁止一切暴力。任何的体罚、打骂、言语攻击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处罚。上课自由这么高,作业可以不做,考试又没有,还不许爸妈与老师教训和打骂——这一切听起来特别像一个完美的“学渣天堂”。但这个北欧小国的幸福度却排名世界第一。芬兰的孩子学习能力、情商、创造力都遥遥领先。甚至有全球“教育最强国”的美名。关键或许在,芬兰的教育理念上。芬兰教育者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比起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去学”更加重要;同时,比起学习和考试,爱、合作、分享等能力和品质,更加重要。所以,在孩子低年级时,他们不设置作业和考试,却以团队的形式,将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与生活中去学习。老师们不告诉孩子标准答案和既定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森林里寻找与试纸颜色相同的植物。课外班的老师,则会让孩子们组成小组,通过自学,尝试设计特定主题(比如为空难者设计避难所)的建筑。通过这些任务,孩子们锻炼了自学、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而且从小就明白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芬兰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去引导与发掘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日本和芬兰教育,对我们养育孩子有怎样的启示?日本和芬兰,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展示了世界教育强国的两种可能性。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又有共通点:比如,他们都有共识,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作用至关重要。——为此,芬兰特意给每位妈妈发放补助,确保她们在产后头三年都能在家养育孩子;日本那位幼儿园校长则提到,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父母在教育中的不断成长十分关键。又比如,他们都认同,孩子成长初期,某些能力的培养比知识学习更重要。——所以,日本优先培养独立性和共情能力;芬兰则强调爱、分享、团队合作等能力。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法像日本一样让全社会的细节都为学习服务,像芬兰那样不竞争不考试也并不现实。但我们也有能借鉴的地方:那就是充分发挥父母的作用,将培养目标放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心理胜任力上。日本和芬兰重视培养的独立性、共情、抗挫力、爱、合作、分享等能力,其实都属于情商力的范畴。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教授说:“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人类要靠情商和韧性来取胜。”如果在人生早期能发展好这些情商力,我们的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习惯养成、人际交往、工作适应、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发展,都将更加省心和顺利,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感受幸福!但在实际养育过程中,年轻爸妈们往往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感到特别的压力和焦虑——宝宝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哭闹,让人头疼。孩子不自信,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不知该怎么办。孩子特别喜欢打游戏,好习惯难养成。……育儿文章看了无数篇,孩子一闹全都忘掉。专家网课上了无数节,孩子一哭理智全无。明明非常想做好父母,时间精力全投入,遇到问题还是束手无策。……这些让人头疼的育儿困扰,就像一扇锁住的门。欠缺经验的家长怎么撞、怎么砸都纹丝不动,焦虑和绝望自然在所难免。但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钥匙插入锁里,轻轻一推门就开了。这道家长砸不动的“育儿难题之门”,背后写着“幼儿情商力发展不足”。而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幼儿情商教育指导师》线上认证课,就是著名心理学者、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为所有被0-6岁孩子教育难题困住的家长和老师们,准备的一把钥匙!本次线上认证课费用元早鸟优惠仅需元名额有限先到先得6月18日开课↓立即扫码加入学习↓
张怡筠博士告诉你,
↓如何读懂幼儿心理轨迹↓
学完后,通过线上考试即可获得权威认证专业双证书。证书一:中管院颁发的“幼儿情商教育指导师”证书证书统一编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nlpy/nlpy/8202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