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夏穗生医生。医院供图国内普通外科的医学生几乎都读过夏穗生编写的教材。作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肝移植动物实验期间的冬天,夏穗生不仅为实验用的狗点煤炉取暖,刚做完手术时还会和狗住在一起。这位名医生活简单,精力都在器官移植工作上,女儿说“他连家里的碗放哪里都不知道”。如今,夏穗生走了,他有两个遗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和让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后继有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以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方式为自己安排了身后之事:4月16日14时,95岁的夏穗生医生在他从医的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停止了呼吸。半个小时后,他的眼角膜被悲伤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摘除。眼科医生判断,这双眼睛非常健康,至少可以帮助两位眼疾患者复明。这双眼睛的主人已经无法目睹下一场移植手术,但国内此类手术的开展,无不受惠于他40多年前开创的器官移植实验。国内普通外科的医学生几乎都读过夏穗生编写的教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为他的《中华器官移植学》一书作序时评价,夏穗生是“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与夏穗生共事近50年的外科学教授刘敦贵认为,年,夏穗生主持的肝移植动物实验计划,是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事情、最具开创性的工作”的开端。当时,医院腹部外科研究室副主任。20世纪60年代,美国外科已在尝试肝移植的临床应用。见多了痛苦的肝病患者,夏穗生有意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他手写了厚厚一摞肝移植实验计划。那个年代,国外的实验信息只提供了启蒙和线索,但具体实施步骤,他们无法得知。当时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刘敦贵,将夏穗生的实验计划逐字抄写了一遍。他至今都清晰记得,在实验报告中“实验目的”一栏,夏穗生陈述,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利好方法,国外已有成功案例。紧接着的4年多时间,夏穗生带着5名医生、6名技术员开始了实验。他们选择的实验对象是狗——国外同行早期也是这样的选择。为狗做手术之前,一拨儿人负责消毒,衣服、口罩、器械都在一口直径70厘米的消毒锅里分三批消毒。其余人则要负责捉狗——每次肝移植实验需要4只狗,除了供体和受体,还要有两只狗作为“献血英雄”。那时,手术医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止血。实验初期,5%的实验狗就死于出血不止。夏穗生把狗的肝脏切下来后,创面“出血如汗”。没有止血用的电凝刀、止血纱布等,大家只能用细丝线对出血点逐一结扎。丝线易断,必须反复打结。每次手术,从开腹到结束,需要结扎打结~个。没有心电监护仪,他们便自己用耳朵听,将儿童用的血压表绑到狗腿上,每5到10分钟观测一次。肝脏的切取、保存、灌洗,保存液、免疫抑制剂的研制——实验每向前一点,夏穗生和同事都只能高兴片刻,然后继续观察、总结、查资料。动物实验器械夏穗生的妻子石秀湄是一名放射科医生,她记得在冬天,夏穗生不仅为狗点煤炉取暖,刚做完手术时还会和狗住在一起。他们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夏丽天每次放假回家,都会跑去研究室围观,祈祷那些手术后的狗能活下来。但在那个犬吠入耳的研究室外,环境更加富于挑战性。“文革”中,医院里张贴了批斗夏穗生的大字报,称他是“知识分子的板凳权威”“只搞科研,不为病人服务”。刘敦贵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夏穗生的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他觉得,夏穗生像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根据实验记录,他们在4年间开展了98次分解实验、次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后能站立、行走和奔跑的狗一共21条,最长存活65小时。年12月30日,医院进入临床,夏穗生为两位肝癌晚期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转年,他发表论文《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这一成果受到首次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夏穗生和课题组摸索的可供临床应用的肝移植手术顺序和操作方法,被业内视为“打开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医院党委副书记余小舫回忆,他年在这里做学生时,刚进校就知道同济的器官移植。年,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年、年和年,夏穗生主持实施了亚洲首例胰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和腹部多器官移植,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为血友病甲患者进行脾移植。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周平说:“夏教授做的东西一直都是最新的,一拿出来就是全国第一甚至亚洲第一。”夏穗生生前常说,自己这些人是中国器官移植的拓荒者,为后来人开拓一条通往顶峰的道路,这条路越宽阔越有利于后来者攀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现任所长陈知水对这些话很熟悉。年,他考取了夏穗生的硕士研究生。年,他已能主刀肾移植手术。年,33岁的他成功完成了一例肝移植手术。他记得那天下着大雪,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导师一直坐在手术室内,鼓励他:“大胆做,失败了算我的,成功算你的。”90岁生日时,夏穗生对祝寿的晚辈说了一番感言。“成功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他再次强调。但他在90岁那年患了脑梗。一年前,又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因此,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位名医医院里,成了一位病人。大部分时间,他认不得来探望的人,也很少说话。他没有留下遗言。4月16日这天,“HAPPYBIRTHDAY(生日快乐)”字样的蓝色气球已经粘在他的病房墙上,护士长订好的生日蛋糕将在第二天准时送达。但是,他的人生停在了95周岁的前一天。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吴喜红形容,夏穗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医学界、教育界人士的信息“像雪花一样从世界各地飘来”。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向他道别。他的学生刘乐欣转了3班飞机,从哈佛大学赶回。夏穗生的严厉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每名学生都感受过夏穗生的严厉,他们有时不得不请师母帮忙说情。一次管床时,陈知水拔掉了一位肝移植病人的引流管。全院大会诊时,夏穗生为此将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通。他的学生文志向医生坦言,自己大约过了不惑之年,挨的骂才少了一些。文志向独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约有字,夏穗生用红笔逐字修改,细致到标点符号,再用黑笔写上意见。器官移植研究所办公室的王蓓对此习以为常,不管是所里的文件,还是学术期刊寄来需要审校的论文,夏穗生都会逐字修改。吴喜红认为,夏老之所以对学生严厉,是因为他一心为中国器官移植学科培养继承人。他细心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感兴趣的方向,并帮他们选择课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陈实是夏穗生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他记得,选择课题时,夏穗生会列出一批追踪国际先进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挑选,要求硕士生做的课题必须是国内没有的,博士生做的课题是国际上先进的。陈实选择了难度较大的胰腺移植治疗晚期糖尿病课题,从动物实验着手来积累经验,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建立了狗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并成功运用于临床,这在亚洲也属第一例。85岁的医院超声影像科教授张青萍认为,夏穗生是个实干家,不是会转弯抹角的那种人。张青萍年轻时曾被分到外科与夏穗生共事。“他看到你哪个地方不好,会立刻不客气地指出来,也会指导你。”张青萍回忆,夏穗生的手术是“公认的好,医生们都很佩服他。”去外地出差,他在火车上都能写出文章。33岁时,他便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关于肝切除的论文。妻子石秀湄则记得,在家里没装电话的年代,家属楼下“夏穗生,有急诊”的喊声经常划破深夜的静。这位名医生活简单,精力都在器官移植工作上。“他连家里的碗放哪里都不知道。”夏丽天说。夏穗生他的书房里摞满了书籍和文稿,连床都被书占了一半。平时别人很少被允许靠近夏穗生的书房,他担心会扰乱屋内书籍摆放的秩序。书房里还存放着他的日记。从年到年,他记了30本日记。那些工整的笔迹下,记录的都是他做了什么手术或见到了谁,以及妻子的值班时间、女儿回家的日子。他喜欢写诗,信手拈来。学生毕业了,他写“雄鹰展翅宜远眺”;夫人过生日,他忆“有缘小阁惊初见”;女儿去外地工作,他叹“尚有半生祝好安”。夏丽天把父亲写的诗整理到一起,细细数来,竟有超过一半写给了他参与过的器官移植学术会议和相关刊物。6年前,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与武汉市红十字会举行捐献推广活动,照例邀请老所长夏穗生出席。活动最后,他第一个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我们从来没有去问夏老的意见,因为他一直在推动器官捐献、脑死亡立法,他觉得捐献就是理所应当的。”陈知水说。反而家人是从新闻里得知消息的。夏丽天理解,父亲一生的心血都交付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他的一切都属于那里。夏穗生去世后,他的家人决定捐出万元人民币,资助家境贫寒但有志从事器官移植事业的优秀医学生。夏丽天说,让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后继有人,是父亲的第二个遗愿。而他的第一个遗愿已经实现了——他去世后,女儿立即联系了医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父亲完成了捐献。作者:马宇平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stjk/stjk/8203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