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导演李沧东
年作品。
平凡的小镇故事
贫穷、无知、性侵、自杀、隐瞒
……交织在
外婆和青春期孙子的日常。
电影《诗》观后感这周,我们的任务是观看韩国导演李沧东自编自导的影片《诗》。有人说,好的作家与导演,总能从朴素的生活隐藏处找到小人物的真实。他的文字和影像就像一把手术刀,精确的剖析残酷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欲望,让读者和观众感应到这个社会生活里的方方面面。电影《诗》还是沿续了李沧东诗般的文艺手法,讲述了外婆与读中学的外孙两人生活在一个小镇里发生的事情。其中我对影片中的三个情节,特别印象深刻。
情节1.年迈的外婆,每天都要出门做辛苦的护工工作。日子看上很是清贫,但是,从外婆素雅的打扮和温柔的举止上,看得出她内心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随着年龄增长,她的记忆力慢慢衰退,虽然被确诊患上老人痴呆症,但是她依然酷爱生活,还报名参加了诗歌学习班,学习写诗。于是,她开始留心观察身边点滴生活和捕捉写诗的灵感,随时收集素材记录到小本子上。
情节2.朴素平凡的生活,虽然在外婆心中过的像诗歌一样美。但是,在同一屋檐下,拥有青春年华的外孙却过着单调划一的颓废式生活。
情节3.突然,有一天,外婆得知自己的外孙做了一件伤天害理(6个男孩长期性侵同校女生)的事情,打破了她原本美好的生活模式。为了掩盖孩子的罪行。起初,外婆也被迫像其他家长一样,用尽一切黑暗的肮脏的方法去遮掩孩子的罪恶。但是,这一切的行为,却违背了外婆那善良的心。只有当她“痴呆症”发作时,才可以短暂忘记那些黑暗时刻,她的内心才能得到一丝平静与美好。可是很快,她再次回到现实中,内心又开始备受谴责,反反复复的煎熬......她开始反思。
这个故事情节其实比较简单,但是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却非常丰满到位,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看上去很美好的外婆和颓废的外孙生活却有如此大的区别?是什么使他们(孩子和成年人)造成了这个无法挽回的局面?如何做,才能够帮助他们走出来?
无疑在整个社会当中,存在一种现象,成年人都很想永远关心保护着孩子。还记得,外婆关心外孙的场景吗?她总是削好苹果、做好饭、提供一个舒适的家给他住、一张床给他睡,早上叫他起床,提醒他上学穿带好衣服......成年人都以为这样孩子能否吃饱穿好过好生活的成长了。因为那些事情实在太容易被发现和“纠正”了。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或者习惯性的忘记了他们其实在不断变化长大的,他们有思想上的追求和热爱,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体里的荷尔蒙也在成长。一贯以来的生活模式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可能已经落后了,需要被及时更新。否则,彼此的进程就会错位,甚至距离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他的生活里没有了你,你的生活中也失去了他。
当有一天,孩子与家长的鸿沟越来越深,深到大人们必须用尽力气来补救时,如同起初的外婆,不得不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和那些不自知反省的男性家长(用这个名词,我想更能代表着韩国男权社会臭恶的一面,应该也符合李导的用意)为了掩盖自己孩子的罪行,采取的卑劣手段一样。家长以为这种方法能对孩子好,其实不然,那样做,反而进一步会把孩子推向更远的深渊。这样长大的孩子,却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将来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作恶。
终于,外婆反省了。她看到了外孙面对“死者”的照片时,那种木纳的,无动于衷的表情,她失望了。她原以为用尽全力就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改邪归正,可是,她错了。此时,外婆渐渐觉醒了,她是一个那么热爱生活的人,她需要勇敢的选择重新用回自己"温柔而坚定的爱",用"正义和正面的行动"帮助引导孩子走回"人间"。当她与孩子一起打球时,她目送着孩子接受法律的制裁,走出阴域,走回正道。她终究,用生命写出了一首美丽的诗。
剧完。
剧情是简单而深刻的。
回到自己当下的生活中,孩子也开始青春期了。因为父母分开让她从小成为了一名“拉着行李箱”走在两个家庭之间的小孩。她是值得被爱的,也是让人心疼的,她走的“路”,经历过的“风景”或许跟普通孩子很不一样。同时,她要担忧的事情也可能是同龄人甚至有些成年人也无法感受到的。面对孩子,我虽然能理解她,但是没有任何自己的经验可以告诉她怎么做,能如何面对。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内心也特别的无力,伴随而来的自责、同情、内疚、担心、焦虑情绪无时不在。我曾试图赶走它们,躲避它们,憎恨它们,但是这些情绪就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永远也散不开,躲不掉,流泪成了发泄无助感的工具。时间久了,突然有一天,我才意识到这些总是出没的“家伙”不就是“知己好友”吗?每当它们来访时,会告诉你,“你又又又又开始低能量了,去走动一下吧”于是,我也会像剧中的“外婆”那样,一头埋在美好的读书、绘画、学习、生活里......
然而,看完了《诗》后,正当别人列举和吐槽外孙的“不懂事”导致外婆美好生活全盘打破之时,我好像突然间意识到,之前的自己和“外婆”像极了。甚至有时候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