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教?相信许多注重早期教育的家长都知道。但是可能大家并没有仔细的认真的去了解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早教”
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简称,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早期教育不是学校序列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不是错误的把某些能力和认知提前的教育;其次,早期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教育,也就是说,成人对儿童的干预(教育)和实质影响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儿童身边的带养人有无教育意识、教育理念怎么样,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带养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过程,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性格品质和基本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很忙”要上班,这样就会出现孩子没有人照顾的问题,有的家长会选择让爷爷奶奶来照顾,有的家长也会选择请保姆阿姨来照顾,有的家长也会选择早教进行全托或半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家长有没有仔细的想过为孩子的教育进行负责。
近年来关于早教理论权威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是以脑科学研究结果作为支撑。大多数的早教理论都宣称自己有科学依据,可问题是,虽然这些支撑早教的科研结果确实是真正的研究结果,但它们却遭到了过度解读乃至误读。
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我们的儿童教育,甚至伤害我们的孩子。
误读一:0到3岁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高峰期很多早教机构都会用下面这张图来作为宣传照片:
新生儿1个月6个月24个月
图片说明:人类大脑皮层发育的进程
他们会这样解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了最高峰,掌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
然而,这只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
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3岁以后的儿童,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为什么在0到3岁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说得形象点,这就像造房子时要拉很多的线,最初总是看到很多线集中在一起,看起来非常混乱,但是,当这些线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后,露在外面的线就越来越疏散、整齐了。
因此,一开始的高密度和以后的逐渐稀疏,是大脑功能发育的过程,而功能发育则是这些神经元突触逐渐发育,大脑筛选后才会渐渐发展的。
现在临床上已经证明,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但这是大脑筛选无力造成的。
误读二:高质量的早教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很多早教商品都号称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智商等认知能力。
美国早教科学研究发现,进入早教前儿童的智商都差不多,进入早教后,有早教的儿童智商提高了很多,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是到了10岁后,早教儿童没有优势了——其实并非的早教的落后了,只是对比组跟上了。因此,早教的优势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