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慈善,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
冬至时节,北国早已是寒风呼啸、江河冰封,然而80多位志愿者在参加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组织的“涞水送温暖”活动中,心底却涌动阵阵盎然春意。在给涞水县龙门乡四家井村和蛟龙口村78户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的同时,志愿者也被老人们传递的爱所温暖、感动。
冬日暖阳照山村
“你们从哪里来?”
“我们从燕郊来。”
“你们从哪里来?”
“我从顺义来。”“我从怀柔来。”
“我们半夜从唐山赶来。”
……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从未谋面,却因仁爱结缘同行。
清晨六点,整个城市还在“睡眠模式”、地铁首趟车刚刚启动、人稀车少、寒风刺骨、路灯摇曳,来自四面八方的仁爱志愿者按照规定时间在北京海淀区的巴沟地铁站集合。
品尝了庆丰包子铺师傅们连夜赶制的素包子和豆粥,志愿者们各司其职各自就位,分乘三辆大巴迅速启程,驶向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涞水县。
旭日东升、山路崎岖,经过近五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车队终于顺利抵达涞水县四家井村。
等候多时的县妇联负责人和村干部早已把送温暖的物资摆放整齐,热情的村民们冒着严寒聚集在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欢迎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的大红横幅和树叶凋零的小树上披挂着的彩带,为贫瘠萧条的山村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氛。
“每户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一袋糖、一条围巾、一幅贤书法师亲自书写的对联和福字。”在涞水县妇联人员和村干部的配合下,志愿者分成20个小组,各自领取物资。一些事先安排好的年轻村民们用各自的交通工具送志愿者去散落在深山里的孤寡老人家。
72岁的苏印住在蛟龙口村一栋三间的土屋里,老人身体还算硬朗,自己种着八分多地。土地贫瘠,只能种玉米和大白菜。“玉米卖不了几个钱。”看着墙角堆放的玉米和白菜,苏印老人跟志愿者聊着天,笑眯眯的。
“大爷,春联和福字您看贴在哪里合适?就贴这门外窗户边行吗?”放下米面油,志愿者小李向苏印老人咨询。
“行!”老人一边答应着,一边抚摸着脖子上小李刚刚给他围上的大红围巾,开心极了。
19组的三位志愿者又马不停蹄地来到68岁的赵贵文和66岁的赵贵武家。这是一对因残障而终身未娶相依为命的兄弟俩,低矮的小屋里黑漆漆的。哥俩一见穿着黄马甲的志愿者就开心地笑,戴上红围巾,更是喜不自禁,像天真的幼童。
如此温馨的场景同时呈现在四家井村和蛟龙口村的不同屋檐下,78位孤寡老人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到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们传递的“冬日暖阳”般的温暖。
“妙音艺术”如春晚
如果说志愿者送到家的大米白面食油等物品让孤寡老人有“提前过年”的感觉,那么,龙泉寺妙音艺术团的演出则让数百位村民感受到“春晚来到了身旁。”
简陋的舞台、简陋的道具、简陋的音响设备,丝毫不影响妙音艺术团青春靓丽的演员们的热情。村民们更是早早就穿着厚厚的冬装,一排排整齐地坐在露天舞台下,像大年三十等待“央视春晚”一样充满期待。
一曲独唱声飘云外,一段舞蹈婀娜多姿,一个“即兴舞台剧”令人捧腹……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殊舞台,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特殊演出,没有舞美灯光,没有预演,甚至没有节目单,妙音艺术团虽然没有一流的艺术家,却是那么声情并茂,那么和谐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凝聚深情的仁爱全体手语操更是台上台下互动契合,天地有知为之动容。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幸福带给你;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欢乐带给你;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慈悲带给你;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信心带给你;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希望带给你;
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光明带给你。
志愿者茁壮成长
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次大型的慈善送温暖活动,温暖了孤寡老人,也感动温暖着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
“做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学诚法师一语中的。
参与此次“涞水送温暖”活动的志愿者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仅10岁。无论年长年幼,大家的共同感悟是:与其说是我们送温暖,不如说是涞水的孤寡老人们在温暖着我们。
10岁的尹东昊和金智明是中加国际学校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平时在学校是英语教学为主,汉语教学为辅,很少有机会接触贫困人群。这次在热心公益的两位母亲带领下参加活动,实地感受仁爱慈善的力量,平静地学着大人拿慰问品,贴春联,很兴奋也很受教育。当被问及下次还来不来时,两个小男子汉异口同声地说:“还来,一定来!”
一位志愿者在结行感悟中说:
我看到这里的大多数老人都特别的乐观,虽然他们的贫困程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但他们依然非常坚强勇敢的面对着生活。我们走访的其中一户老人,住在非常破旧的房屋中,房间低矮,窗户狭小,为了抵御寒冷,用塑料布糊住了,即使在白天,屋里开着灯都依然昏暗。接受我们物资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他的老公去世十几年了,儿子因为烧伤,需要一直躺在床上调养,儿媳住进了精神病院,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孙子,家里现在基本上就是靠婆婆一个人在支撑着。让人绝望的遭遇,我想,这样的一个家,有多少人能有勇气继续支撑呢?然而婆婆跟我讲述这些的时候,没有一丝的抱怨,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上天额外给她的苦难。这,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生活,一种正常要面对的生活,就像一个人要面对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样的平常的生活。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可以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的不幸。我不知道我们此行,是否给老人们带来了温暖,但是我知道,我的心,已经被老人温暖了。生活其实并不容易,每个人都面对着自己的苦恼,如果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那一定要学会怎样面对这不可选择的生活。
铺就仁爱之路,传递慈善之光。
扶贫助困的同时,广大志愿者也同时在茁壮成长。正如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志峰所说:“两年来看到了村落、养老院、每个家庭的变化,看到大家的生活变好一些了,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坚持的力量,修建,关怀,长期坚持之后的变化,给予了我们更大信心。政府的力量巨大,路修通了,扶贫力度也很大。仁爱做了补位慈善,融入团队,仁爱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平台。”
往期精选:
安宁陪护日记
流水不还,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因缘
助学|一个讲了6年的真实故事
让
善
良
的
人
更
有
力
量让
有
力
量
的
人
更
善
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