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圈子里的老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以情绪论成败。什么意思呢?对于自闭症儿童早期的干预成败与否,过了青春期再见分晓,情绪平稳就算是成功,情绪激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付诸东流。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闹起情绪来这么激烈?是这个病症自身的症状导致的?还是后天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最近遇到的两件事情,让我重新对情绪问题有了深深的思考:
事件一:朋友儿子去上篮球课,已经上了三个月了,有一天我也跟去看看怎么样,打算也让孩子试试学习篮球。我发现了篮球课上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爸爸一直陪伴,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孩子哭了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站着哭累了蹲着哭,蹲着哭累了坐着哭,朋友说这孩子已经哭了三个月了,看着真揪心,他爸爸为什么一定要他学习篮球呀?可能孩子不喜欢篮球。
事件二:一个自闭症孩子上精细课,串珠子,孩子很不喜欢,于是看着妈妈哭,但是妈妈和老师都给予了忽略。以此为导火索,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差。
这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什么让孩子学篮球?为什么让孩子串珠子?对于这样的问题,家长可以给出很多的理由,唯独没有动机先行这个理由,没有家长会说因为孩子喜欢,事实证明,孩子也不喜欢,喜欢了就不会哭了。
一个自闭症孩子融合在普通的篮球课外班里,上这样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学会打篮球,将来有一技之长,作为生存技能也好,作为自身特长也罢。但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就是社交障碍,篮球是团队作战,一对一的社交都存在压力,何谈团队合作?无论家长还有什么其他的目标,在孩子一堂课从头哭到尾这个事实面前,家长的目标都不会实现,反而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用孩子的情绪作为代价来习得一项技能,而这项技能又没有功能。教会孩子打篮球和教会孩子做自己爱吃的红烧排骨,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后者动力更大一些,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记得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监狱里,让一群犯人把很大的一堆石头从A操场搬到B操场,这群犯人每天都在干搬石头的事情,一个月以后终于搬完了,但是狱警下令,让者群犯人再把石头从B操场搬到A操场,就这样不断的重复着,从A到B,从B到A……没过多久,这群犯人中很多人就情绪崩溃,得了精神病,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没有目标。
一个自闭症孩子在自我意识一片空白的时候,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没有自己设定目标的意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出现萌芽,那么,教孩子做事情必须提前告知清楚,我们要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做,做成什么样妈妈很开心,这是教育对一个人的尊重,同时也在教孩子怎样规划做事情,为孩子日后计划自己的生活做准备。
为什么要串珠子?请给孩子一个他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理由,如果只为练习精细动作,那么,请换成剥花生、剥瓜子,换成摘豆角也可以,还帮助姥姥做事了。
反思孩子的情绪,未必是病症天生使然,外界环境的推波助澜作用也不小,哪些因素的占比更大?谁也说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周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