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教到鸡娃科学育儿观的有效性和有限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重新发现儿童

从早教到“鸡娃”:科学育儿观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如今在过这个节日的,恐怕不少是童心未泯的成年人。至于孩子,有多少真的可以在今天尽情玩乐,又有多少在如往常一样被“鸡”呢?从尚算文雅的“赢在起跑线”到“早教”,再到更加直白露骨的“鸡娃”,现代育儿在观念和方式上显示出的压力已经到了让未婚未育人群直呼恐怖的程度。其中“佼佼者”恐怕要算是海淀鸡娃群体中那位2岁就从起床到“自主睡觉”的日程都排满的被“鸡”小娃。家长和未来的父母们真的要在“鸡娃”这条路上一路走到底吗?在随大流鸡娃和咬牙闭眼不鸡娃甚至不生育之间,平凡人是否有其他选择?科学育儿观及其悖论我们熟知的现代科学育儿观,包括陪伴、包容、培养人格等一系列观念,并非从来就有的。事实上,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正确先进的观念,也未必会一直不变。育儿观从来不仅仅有关养育孩子,它根本上是人们对社会发展预测的体现,常常反映人们的普遍焦虑。在过去财产和地位能稳定世袭的社会,个体能力和未来生活并不直接挂钩,因此那时几乎不存在育儿观这个问题。许多文化中,贵族阶层的孩子都是交给乳母照顾喂养,母亲甚至不怎么参与孩子的养育,这一点在英国皇室中持续到非常晚近。这些都和今天强调的母亲角色不可替代一说完全相反。而在相对贫穷的阶层中,育儿追求的只是养活和健康。19世纪末期,科学养育的观念诞生。父母们开始听从医生和心理学家提出的意见,这确实有效帮助降低了新生儿的高死亡率,改善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但促使人们重视育儿的更重要因素是世袭制的消失。社会高速发展和变动,父母无法保障孩子未来经济地位和社会价值,这催生了他们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期望能从早期培养个体能力的角度找到有利于未来的方法,也因此提出了对孩子性格和能力进行塑造的需求。同时,有经济能力的夫妇亲自育儿的情况增多,和幼儿相处时间也开始变长,这也让父母们开始担忧自己的小小疏忽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孩子的睡眠习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受教育时间增加,孩子在校时间越来越多,父母进而产生了如何提高孩子在校表现的想法。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zlkf/zlkf/8203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