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孩子听力语言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听障孩子习得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坚持不懈的学与习,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康复。在孩子早期康复教育工作中,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听障孩子的父母长辈,对孩子成长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充分发挥家长作用,是保证听障孩子早期康复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
家庭是听障孩子最早接触的有声语言环境,也是他们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的最佳场所。因此,家长一定要保证家庭康复的力度,为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温馨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听障孩子接受早期康复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购置助听设备等;配合教师的教学;给予孩子强化训练和及时的辅导;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有声语言环境,孩子在每天听力得到合适的补偿(或重建)的前提下,随时有目的地与孩子讲话。
听障孩子言语康复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学和强化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家长付出时间、辛艰和耐心,还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懂得听力学、语音学、语言学的常识,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和孩子学习语言的特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家庭辅导的原则和方法。
1家庭辅导的原则(一)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丰富的生活是听障孩子的最好学习环境,这是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孩子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与他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越是孩子生活中常接触的最熟悉的事物,就越容易理解其语言所代表的意义;越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越能让他反复再现学过的语言,让他得到巩固和运用。主要表现在:
1、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比如,家长去市场买菜时,可教孩子说出各种各样的蔬菜肉类鱼类;在厨房炒菜时,可让孩子听听炒菜声,闻闻菜的香味“啊,真香!”;在进餐时尝尝菜的味道“啊,真好吃!”;在马路上观看过往的车辆,听听各种车辆的喇叭声等等。
2、学习生活中实用性的语言。
家长教孩子的语言内容要有使用价值,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如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及组成的句子。
如常在生活中能认知到的猫、狗、鸡、鸭、兔等小动物,是容易理解而又常见的,而类似丹顶鹤、鸳鸯等是生活中少见的,或者远离生活的,家长应少教;又如:“宇宙”、“星河”等与孩子生活遥不可及的事物就先别教,先认识出现在生活中的:太阳、月亮、云、雨等。要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从近到远地选择学习内容。
3、在生活中使用语言。
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运用学过的语言,并努力为孩子创设语言环境。
如学了“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后,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经常带孩子跟邻居或亲戚的小孩玩,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为听障孩子提供使用语言的对象和环境。
(二)趣味性与多变性原则
任何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成为孩子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强大动力。家长引导孩子说话时,要注意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孩子学说话的兴趣。
对孩子而言,如果形成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学说话。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2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语言学习的意义,也没有接受训练的意识。如果按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他很可能不情愿,甚至极其反抗不予理睬。
因此,对于2岁左右年幼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时,要以孩子为中心,根据他的兴趣在他玩时开展训练活动。当孩子的兴趣或需要改变时,训练活动也要随之改变。
如果孩子对你安排的学习方式产生厌倦或不感兴趣时,他学起来也起不了好的效果。家长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孩子参与的态度,如果发现他已经分散了注意,或心不在焉时,这就说明他对活动已经不感兴趣,应该马上更换别的有趣的方法,吸引他的注意。
比如在复习各种鞋的时候,可玩“捉迷藏”的游戏,问孩子“什么鞋不见了”,让他说出来。当他对这玩法很感兴趣,而且玩得兴高采烈时,家长又换一种玩法“摸摸鞋跑回来”,这样让孩子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就会较持久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同一种玩法不能重复使用多遍,如果继续玩的话,也要做一些发展上的变化,否则孩子就不再感兴趣。游戏活动不断的更新变化,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使孩子积极的参与,集中听障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达到训练活动的目的。
(三)渐进性与随机性原则
学习语言必需经过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听障孩子不是佩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就能听懂别人的话,就会学说话的。当他戴上助听器的那一刻,就象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对外界的声音是陌生的。健听的婴儿至少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开始学习说话,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判断有无声音开始,到听家人的声音及判断声源,到建立听觉表象;从拟声到模仿到单音、双音、多音,到句子、儿歌、故事,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未学行,先学跑”。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家长应多与老师或其他家长沟通,获取更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坚持每天给孩子辅导学过的知识。注意根据孩子的听觉和言语能力,随机地教孩子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注意某些事物时,家长应抓紧机会引导孩子说出来。随机地学说话是随人、随物、随事、随境进行的,因为它是抓住学习兴趣的一刹那有利时机,所以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孩子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固。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天气的变化、突发的现象,及时的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如:孩子口渴了,要孩子说“我要喝水”;不小心掉了钥匙,就可以马上教孩子说:“钥匙掉了。”;突然而来的一场大雨也是很生动的教材,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下雨了”、“要打伞”等相关的语句。
在生活的课堂里,听障孩子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家长应该抓住机会,随时随地教孩子说话,让他们聆听、理解生活中各种声音,才能保证聋儿学习到最生动最实用的语言。
(四)再现性与渗透性原则。
任何语言,学了不用就会忘记。尤其是听障孩子,“记得慢,忘得快”是他们学习语言的特点。因为“听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决定了他们头脑中视觉、肤觉、运动觉的表现较多,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记得快,保持得也较好,并容易再表现出来。”
然而,“他们对语音、语调,以及文字材料的记忆则要困难得多和容易出错。因为,他们感受不清或感受不到语音、语调,阅读文字材料时也缺少语音的帮助,这样自然在其头脑中留下的语音、语调表现模糊不清,或者头脑中完全没有这类表象。”
听障孩子由于听觉障碍导致接受信息慢,而且接收信息不完整,所以遗忘的速度比健听人更快。遗忘曲线的规律告诉我们应该及时、反复的对记忆下来的内容进行复习。
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曲线下降的陡峭程度逐渐变缓,同时记忆的内容也逐渐增加,这就是复习使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可见,要聋儿“保持”和“再现”学过的知识,在日常生活重复再现学过的内容是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场所中、游戏活动中、家庭环境中、家庭辅导中,有意无意地让聋儿有较多的再现机会和熟悉机会。
如听障孩子在幼儿园认识了有关浴室用品的词语,家长要从多种渠道给孩子巩固有关浴室用品的知识,带孩子观察家中的浴室用品、商店的、玩具店的各种各样的浴室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不断为孩子提供反复再现在条件与机会,孩子才能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家长要让听障孩子的整天生活都渗润在语言中,使生活成为听障学习语言的课程,着重于幼儿的听、说、读、运用口语能力的全面培养。
如每天好几次出门,都要他说出自己穿什么鞋,爸爸(妈妈)穿什么鞋;每次上下楼梯都不忘数楼梯,顺数序通过了就练逆数序,孩子熟练了就自然形成动力定型,每当上(下)楼梯时不用大人提醒,自己就数数。
(五)快乐与鼓励原则。
要鼓励听障孩子大胆说话,家长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鼓励为主,对孩子的错误发音不要故意模仿、嘲笑,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重复,这样会挫伤他说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应该给他示范正确的发音,当孩子的发音有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坚持让孩子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兴趣第一,快乐活泼,保持饱满的情绪,表扬鼓励,用欢快的情绪感染孩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听障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家庭康复训练的若干方法(一)语言-音乐刺激法
对听障进行听觉刺激,主要从音乐和语言两方面入手。
人的大脑能够接受和处理抽象的语言符号。我们大脑的构造是:声音通过听觉区到达大脑的深层部分,神经回路打开,声音的振动能转化为大脑的运动。就连听力正常的婴儿在母体中就已经在语声刺激的环境下生长大半年,直到出生后1岁左右才会说话。如果他没接受语言的刺激,那跟“狼孩”一样不懂语言。因此,家长要保证听障孩子得到恰当的听力补偿。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声语言生活、学习环境,随时有目的地与他讲话。
听障孩子在长期地接受语言刺激,不断在大脑的深层部分产生神经回路,形成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逐渐提升到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比如:家长想教孩子说那张是“椅子”,可以围绕“椅子”说出很多有关描述“椅子”的句子:这是一张长长的椅子;是木做的椅子;是黑色的椅子;是可以躺在上面睡觉的椅子;我们可以摸摸椅子……而不是单独教叫孩子两个字“椅子”就罢了。要多给孩子大量的语言刺激,才能帮助他形成语言的概念。
音乐能使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得到较好的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整合功能在悦耳的音乐刺激下提高,脑细胞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促进孩子听觉言语能力的发展。选择音乐时不宜选摇滚乐,适宜选些钢琴乐曲、轻音乐、古典音乐等。
古典音乐刺激又是听觉刺激里的一种方法。虽然音乐分为很多种,但是古典音乐更适合进行听觉刺激,引发大脑无意识的力量,无意识地回路打开。因此,播放音乐的时段可以安排在孩子自由玩耍或者语言训练时作为背景音乐,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音乐刺激,打开听觉神经回路。
(二)多种感官参与法
听障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各种感官,只有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发展认知,形成概念。
首先是视觉,由于听障孩子有听觉障碍,所以平时认识事物最先是通过视觉来观察。而且,听障孩子先入为主的影响,通常会对看到的有趣的东西感兴趣会在看到以后才想去摸,去动,去学,所以我们更加要发挥聋儿视觉的代偿作用,多提供机会孩子观察的机会。
其次是听觉,就是在听障孩子听力补偿或重建的基础上训练孩子从听觉途径获得信息,对该事物形成听觉概念。
第三是触觉,它是聋儿身体、皮肤、大小肌肉与外界的接触,同时它也是最多元化的感觉。当然,还有嗅觉和味觉,它们是孩子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只有把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较完整性地认识该事物,形成事物的整体概念。
例如:认识“黄瓜”。家长可通过视觉、触觉给孩子摸摸黄瓜,让聋儿观察和感觉黄瓜的形状特征,说出黄瓜是“绿色的”“长长的”“圆圆的”;再从听觉上感知切黄瓜的声音,然后让他从嗅觉上感知黄瓜的气味是怎样的;最后,通过味觉感受黄瓜的味道。这样一来,对黄瓜就有了完整的认识,在大脑里形成“黄瓜”的概念。以后闻到那股气味就知道是黄瓜,或着尝到黄瓜块就能在脑里表象出整条黄瓜。对聋儿而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手等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他们是通过这些感官去接触这个世界的,并学习各种东西。
(三)角色交换法。
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也常盼望着长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做事,喜欢常试大人的生活用品,如:想学妈妈涂唇膏,穿爸爸的拖鞋到处走等,都充分表现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积极的、能动的。家长可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请他们充当“家长”或“老师”的角色,家长自己当“小朋友”,让孩子主动教家长,体验说话的乐趣。孩子当“家长”等支配型的角色,也是学习祈使句的最佳方法,更能调动孩子主动说话的意识,从而达到主动与别人进行双向言语交往的目的。
(四)游戏活动法。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一种爱好活动的天然倾向。孩子自己成熟与发展离不开游戏活动,就象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游戏活动是推动孩子发展的强大动力,它能推动孩子使用工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孩子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孩子分析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孩子的一切发展几乎都寓于游戏活动过程中,听障孩子也不例外。
游戏活动是听障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中促进其主体与语言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补偿手段;它是实现听障孩子听力语言康复的基本形式;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和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家长应充分运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听障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调动他活动的积极性。
如拟声练习:“呜----,火车开走了”,家长可让孩子当“火车头”,自己在孩子身后拉着他的衣服,模仿火车开动并发出“呜---”的声音。还可以进行比赛,看谁发“呜”的声音响亮而长。同样,在模仿“小鸡唧唧唧,小鸭嘎嘎嘎,小猫喵喵喵,小青蛙呱呱呱”的时候,家长和聋儿一起模仿动物的行走方式,同时还进行短音的训练。家长要抛弃家长的角色,把自己变成“大孩子”,变成孩子的玩伴。在训练中善用游戏的方法,不仅能使听障孩子快乐地接受信息,而且能让孩子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社会实践法。
语言要运用才能体现语言本身的作用。听障孩子良好的口语习惯的形成,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巩固的。家长要经常为听障孩子提供各种语言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健听孩子共同游戏、交往,让他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口语习惯。比如,老师教了孩子到公园购票的对话,家长也应该带孩子去公园玩,让他去买票,家长在旁指导聋儿运用买票的对话。当孩子买到票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大胆与别人交往的自信心。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孩子认识自我,陶冶情感,了解未知,形成经验,掌握技能,学会交往,但也可能出现沟通不了的情况,这样听障孩子可能会退缩,不敢自己去独立交往,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在孩子受挫时换一个容易交往的内容或方式,重拾孩子的信心。
总之,家庭在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大力参与是康复的前提和保证。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对听障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值。保持和平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抱怨不放弃;不骄傲不急躁。主动与老师及其他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与技巧;积极参加康复部门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家庭康复的水平。给孩子一个的家庭康复环境,使听障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同其他健听儿童一样共享灿烂的阳光。
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均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远航教育教师技能培训第十期视频剪辑
如您有任何问题想进行咨询,请添加以下远航教育三位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