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比作一个棋盘,我们都是这棋盘上的棋子,我们的孩子在我们教育观念(包括早期教育)的影响之下,将在这样一个棋盘之上,走出人生的每一步。决定他们方向选择、步伐快慢的正是我们对他们自小潜移默化的观念的浸润。
我们期望自己变成高明的棋手,也期望孩子在未来人生的选择与博弈之中充满智慧。
面对这样一张棋盘,我们不得不去省视我们现在的坐标,也不得不去根据孩子的天性思考他们未来的能力与位置。
因此,在引导和教育孩子如何走向未来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必须有所参照、胸怀“格局”,只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被庞杂的信息所淹没,才不至于无所适从的人云亦云,才不至于不选而择,才不至于在孩子成人之后还像我们一样仅仅停留在为“生”和“活”的选择上挣扎,却依旧没有——“格局”。
眼光——觉察未来的搜索引擎
如果将我们爸爸妈妈目能所及的能力成为“搜索”,我们所见所闻便是我们对这个棋局未来走向的判断。这是基于时代背景的一种思考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我们可以将之成为“大趋势”。
在认知这样一种“大趋势”之下,你对孩子是否终日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便会产生思考,而非盲从。
此前曾有一位家长通过平台向我们咨询。她说,从周五晚上开始,孩子就需要去学钢琴,周六上午要学英语,下午要学游泳,周日还有兵乓球班的训练,还有美术班。不仅如此,孩子平时还有奥数等等的家教辅导。这位妈妈说她和孩子都很辛苦,感觉很疲惫。
看了这位母亲的陈述,我们感到很心酸,因为这是我们时下千万家庭的缩影。
面对这位母亲的困惑——这样的兴趣班也并非她的本意,孩子同班的同学有三分之二都是“多才多艺”,如果不学,将来孩子可能就会没有自信,我们既有理解,也有无奈,但更多地是对这位母亲与孩子未来的担忧。
诚然,在不讨论孩子兴趣的前提之下,各个领域的学习都有可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但我们绝不应当将之视为目标而急功近利。更为重要地是在我们看来,这位母亲的这种“思维”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假设孩子将来转学,另外一所学校如果不以这种才艺作为评价指标,而是以另外一种现实技能——比如计算机编程的能力作为评价,那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呢?这种比较是无始无终的。
“儿童哲学启蒙”在曾今的《顿悟影响孩子一生的早教观念》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恰如其分的点出了我们困惑之源。
面对棋局和有限的眼光,作为孩子最为关键的老师的我们,必须思考未来需要与孩子本身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觉察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会深刻地认知到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未来的立身之本。
基于这样一种宏观的思考,我们才能做到有所取又有所不取,有所舍又有所不舍,有所重又有所轻的、恰到好处的选择。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也必将从我们的身上汲取这样的人生智慧,在棋局之中谋定而动。
目标——定位未来航向的指针
棋局之上,没有目标绝对是一件痛苦且困惑终生的事。
对于目标,我们可以将之切分为内在与外在之分。内在的是人格与精神的塑造与追求,是对智慧的向往与体悟;外在的是内在思想力量幻化为外在技术与能力的展现。
同样的棋局,棋手的水平却有高有低。究其根本在于什么呢?
在心理、认知与发展所揭示的这些规律面前,我们基本上可以清楚地预见在一个相对稳定环境中,一个人未来几年的发展状况。即便如此,我们对目标的理解仍然有限,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与孩子在生活中基于棋局判断所共同建构的“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感召力。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力量所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小的时候曾因为同学的取消奚落而暗自难受。他的妈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便将孩子带至海边。
妈妈问爱因斯坦:“鸟和海鸥谁飞的高呢?”
爱因斯坦说:“是鸟。”
妈妈又问:“那谁能飞得更远呢?”
爱因斯坦想了想,说:“海鸥。”
……
对于这个故事的具体情境,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量。但这其中的智慧光芒却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高,并非我们的目标所在;远,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我们对未来棋局的走势的判定决定了一个棋手未来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包括早期教育在内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未来的人。对未来棋局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能力是现实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这样一种眼光与目标之下,我们就不难觉察和建立我们的“格局观”,剩下的问题就是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
方法——实现梦想的不二法门
有了眼光,有了目标,你是否会对这个棋局有一个清晰的格局判断呢?如果有,恭喜你,那剩下的就是方法了,而它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在这个众说纷纭的信息时代如何找寻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通道,破解这一“技术”难题的关键在于——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