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育思想杂谈
师星三
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在巴黎集会上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
一、孔子与教师职业
二、关于《论语》
三、《论语》教育思想撷英
四、《论语》中的做人理念与中小学教材衔接
一、孔子与教师职业
(一)孔子的地位和贡献
1.圣人
形声。从耳,呈声。——《说文》圣,通也。段玉裁注:圣:通而先识。通达事理,而又先知先觉的人。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闻声知情。
圣人的社会责任:六德教万民
孔子不仅是圣人,而且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看孟子在《孟子·万章下》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孟子称赞孔子,思想没有杂尘,以天下为己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
清任和,三者兼有金声玉振,始终调鸣,以金声起之,以玉声终之。孟子言孔子: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孔子既能像伯夷一样清廉自守,也能像伊尹一样堪当大任,还能像柳下惠一样促使社会和谐,所以说他是清任和的集大成者。
2.万世师表
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3.孔子在文化教育中的贡献
创私学把教育推向民间——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周代贵族教育的垄断,使教育及于平民。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他的弟子中有一些就出于“贱民”“鄙家”的子弟,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整理古籍,传承文化——
宋鲁两国保留了大量的商周文化。孔子以皓首穷经的精神整理了流散在民间的古藉,使教学规范化。《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都经孔子加工编辑整理与讲授,才流传下来。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以述为作。《五经》保存了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可以说《五经》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这是孔子在文化上的一大贡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章太炎说:“追淮仲尼闻望之隆,则在六籍。”“令人知前世废兴,中夏所以创业垂统者,孔氏也。”孔子整理和编纂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提出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儒”。“君子儒”的标准是“修己以敬”,“修己安人”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志于仁”,即立志做爱人的人,当生命与“仁”字发生矛盾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平时要坚持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所以世界上把孔子的儒学称为“人学”,即教导如何作人的学问。
学习方法——不耻下问”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
所以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二)教师职业
1、地位尊崇——天地君亲师
教师为五尊之一,儒家:活着为当世师,死后为后世法,君子是为天地生民而存在的,儒家的历史责任意识。群体意识。《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2、垂文传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儒张载的名句,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而传道。三立。
3、教师责任一一传道授业
《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人要敬畏上天,顺应天命,同时也要有敬畏的人,可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使自己能够选择良善正确的方向而行。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资中筠《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一文中指出: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始于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而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则始自教师。因为教师担负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功业。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先看亚圣孟子的一段话: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再来看我们熟知的学而第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对朋作注解)
教书育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我们应怀着感恩,快乐,敬畏之心对待教师这一职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教师这一行业的感情升至为一种爱好,我们就会自觉去钻研,并把教书育人作为我们永恒的内在的追求。
二、关于《论语》
《论语》题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论”是论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指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语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班固《汉书艺文志》)
仑,lun,从亼(ji,三合)从册(ce,册)。聚集亼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纹)理,是论的古字。《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许多方面。是反映早期组价思想的最主要著作。它的体制是语录体,每一段语录就是一章,长的好几百字,短的几个字,每章记一段话或一件事。约共一万六千字。()共20篇,每篇若干张,全书近五百章。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再传弟子手中编辑成书,最后编订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篇名都是以每篇前两个或三个字命名。
三、《论语》教育思想撷英
唐代诗佛王维《红豆》中有采撷一词,因《论语》这部典籍活在今天人们口头中的词语达三百多条,这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比不了的。所以,我用了撷英这个词。
《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纳仁入礼,《论语》中提到“仁”字共有处,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理想的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本义道路引申为动词,遵循)也。”仁者,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遗余力地去做,故不忧,因问心无愧,不管别人如何评价,高高兴兴做好每一件事。智者,不仅要有常识,还要有学识,更要有大智慧,有正确的世界观。勇者,具有极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呢?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教学理论诸如:诲人不倦、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我们简单看一下。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分享《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第一,任重道远的救世情怀;第二、爱岗乐业的职业精神;第三、安贫乐道的志向坚守;第四、乐山乐水的天人合一。我们在第二点简单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我要强调的第二点只是狭义的教育思想,事实上,所说的这四点都是论语中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说,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点固然成为别人效法的对象,但一不小心,缺点就称了反面教材。好了,我们再看这四点分别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孔子系统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处理这三种关系,达到和谐的目的的教导。
(一)、任重道远的救世情怀
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对于学生,来者不拒。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打破阶级,首创式地提出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都是可以施教的。(匡亚明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P页)有教无类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口号,(孔祥林.图说孔子.山东友谊出版社年一月第一版,第页)它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平民以学术进身而预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年版,第83页)
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招收学生时,能够做到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美丑。如孔门出身最好的,身份最高的,有孟鼓子,他是鲁国三巨室之一的孟孙氏的继承人,但也有出身不好的,象冉雍,“父贱而恶”,但孔子不嫌弃他,反而很器重他,“雍也可使南面”。孔子的弟子中,有贫有富,贫者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富者如子贡,“结马四连骑,家富千金”。孔子的学生中,接受能力最强的是颜渊,“回也闻一知十”,而曾参的智力较差,“参也鲁”,但孔子却不分智愚吸收他们为弟子。孔门弟子中仪表最好的是子张,所谓“堂堂乎张也”,而高柴则其貌不扬,身长“不盈五尺”。以上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兼收并蓄、平等看待的。正是有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孔子的教育成果辉煌。
“有教无类”,使“学在王宫”,文化下移,变为“学在四夷”,满足了下层平民要求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在繁荣封建文化教育和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该受教育,人人教育机会均等。只要虚心求教,都给予热心指导之意,孔子指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例子:教育公平的一些改革,涉及教育资源差距,重视程度的差距,考试录取的差距。
思考:当今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
2、为人师者,就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
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正是这种任重道远的情怀,使得教育成为每一个真正为人师者的终身追求。而这种有教无类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的思想倾向,成为了后世源源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看文心雕龙:“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儒家的救世情怀源于论语中包含的儒家的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感。
3、爱众亲仁(愛)——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克己复礼曰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所以,将施教看做一种社会责任,“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教育是每个人贯穿一生的行为。
(二)、爱岗乐业的职业精神(知之——好之——乐之)
1、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联系当前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育的意义——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诲人不倦的奉行精神正是孔子整个哲学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圣人的救世情怀的一种具体实践。
思考:我们对于职业的态度?职业倦怠、不思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有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即为忠。
2、不令而行的克己修为(克己、三省、躬行)
三省躬行——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宪问》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三个方面反思自己,工作尽心了吗?道德诚信了吗?学习实践了吗?重点看一下这个“习”字,会意。从羽。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获得知识往往是知行结合,书本知识要应用在生活实际中。所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把道德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所以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当生命与道声原则发生矛盾,不能两全时,为了完成高尚的道德原则,体现必仁”’的理想,则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杀身成仁”,“以身殉道”。
教师不但要注意“言教”,更要注意“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宪问》)教师自身的行为如何,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大。“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法言·学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注重人格感化,坚持身教原则。在这方面,孔子的自觉性是很强的,对自己的要求是很严的。“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学记〕将教育内容寓于言谈举止之中,以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有一次,在陈国绝了粮,跟随的人都俄病了,不能走路,孔子却仍然坚持“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他用自己经受住了途中绝粮、危及生命的这样严峻考验的实例,教育了学生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逆境,启示了学生什么叫做“贫贱不能移”。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愤启悱发)
A、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不同学生关于“何为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子路》:樊遲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因材施教有两方面含义:一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二,根据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认知,给予不同的教育。
孔子通过和学生自由谈心,了解学生的志趣。《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循循善诱地了解学生的志向,并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即孔子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对颜回常“退而省其私”。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怠。”
孔子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针对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而“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资本论》卷一论述说:“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缩,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紧,一听说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敢作敢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请示父兄后冉去做(“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B、愤启悱发——启发式教育
《论语·述而》记载他的主张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比语集注》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C、学思结合——实践式教育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习”鸟数飞也,实践。复习、练习,实践
还有很多教学思想如: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事学,向书本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治学态度。
4、绘事后素的家庭教育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就我的理解,用在教育中,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同白色的丝绸,后天的教育就如同在其上画画。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有研究证明儿童的特别是0—6岁儿童脑袋组织中大脑神经凸起要密集许多,6岁以后,这种密集程度在降低。六岁以前教育环境主要在家庭,当孩子上小学时,家长向学校输送的已经是个半成品。当然,6—12之间的儿童可塑性很大,这时的教育需家长和学校的合力。所以,我们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投射。《三字经》里不是讲“昔孟母,择邻处”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有有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A、比如孔子: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里的《诗》专指《诗经》,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渊博,能多了解各种知识,例如对生物界的禽鱼鸟兽之名,多所认识,乃至对科学性的植物、动物,各种知识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不学诗,一个人就不会说话,或讲没有说话的资格。
礼教,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南怀谨说,礼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学礼,就不会、不能做人。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文质彬彬了,可为君子了。
B、古代凡有成就的家多有家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恰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经过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敷衍流传,关于他的许多传奇故事,比如“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等等,都为中国百姓所熟知。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的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清顺治二年(年),朱伯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所著《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李毓秀的《弟子规》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20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共有句、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慎终追远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杨伯峻先生翻译为“谨慎得对待父母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慎终追远,在我的理解,是欲慎其终,先追其远。想得到好的结果,还是要有那个远的因。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往往想事情,先想结果,我们多是重结果轻过程。实际上,人的发展方向,一件事情的处理结果,都是由促成其结果的原因导致。我们在时时处处都能谨小慎微,严于律己,则结果大致不差。学习也如此,我们平时付出了多少,你就会收获多少,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作自受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三)、安贫乐道的志向操守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一士人立志于弘扬仁德,担负责任。这里说说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立志后就要安定下来,心无旁骛,笃定其志。任何外在的物质的贫乏,人生的困境都能泰然处之,这就是儒家讲的安贫乐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自己也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
轻物质重精神,担起社会责任。例子: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天降大任。俗语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情怀。培养受挫能力,所谓“勇者不惧”前面我们讲过就是说心理承受能力极强的人,而只有在不断的考验、磨难中才能堪当大任。
(四)乐山乐水的天人合一
乐山乐水一一万物有情
《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流水周行不殆,通达四方,象征智慧的融通无碍;高山坚实雄伟,庇护万物,象征仁德的宽厚持常。穷尽事理,无孔不入,故智者动;守定善道,风雨不移,故仁者静。畅智若水则得其乐,安仁如山则得其寿。人与自然相通相得,中华文化从此被打上了清晰的山水烙印。类似的表述在《论语》中还可找到: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天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时刻警醒我们的孩子,万物有灵万物有情。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在创作中融入了这种理念,如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辛弃疾《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陆游的《梅花绝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东晋时,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种竹。
宋代著名文豪苏东坡,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黄州、惠州、儋州。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湖北黄州,于3年被贬广东惠州,7被贬海南儋州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他胸襟之坦荡。其中“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在黄州其间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将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骨髓中,心灵就会充满爱,就会装满灵性,就会诗意地生活。
四、《论语》中的做人理念与中小学教材衔接
1、语文课延伸——拓展教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论语》中曾子谈到:“吾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也很重视身体,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在具体篇目中的德育目标都可以和《论语》思想进行结合。
2、其他学科中人文素养的渗透论语中涉及到的其他教材,数学绝对值,物理力,力是相互的,正能量相互
给力感染,负能量相互排斥传染。
《数学绝对值与为人处事的智慧》
初一数学教材有个章节专讲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符号用两个竖线表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还是0。简言之,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0。很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流行两个词:正能量、负能量。一个人身上消极、悲观、自私、暴力等阴暗面我们称之为负能量,也可看作负数;而恰恰相反,一个人身上积极、乐观、豁达、温和等阳光面我们称之为正能量,也可看作正数。人生的修行就是摒弃负能量,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如何做到?——从数学绝对值中或可求得一解。数学绝对值的符号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规范,人只要严格遵循礼的规范与社会公德的约束,自觉地律己,即使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也不会造成危害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也。况且,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见识增广,这种经过符号规范过的数值会越来越大,那么,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人的自我调节达到自主程度,社会的负能量不仅不能影响他,反而更能促进正能量的增长。绝对值符号又是一个神奇的过滤器,进入这个符号以前是负数,从这个符号一出来,变成正数了!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有的人永远的面带微笑,不是他没有烦恼,而是他善于调节和过滤,社会负能量进入他的思想后被他有选择地淘汰出局了,那么他自然就表现出“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消负化正——做人当做绝对值!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联系我们
-招生-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