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黎耿逸馨(程黎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创造力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耿逸馨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而超常儿童是人才资源中的“富矿”,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
父母往往有条件比其他人更早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并给予显性或隐性的教育,促进他们天赋潜能的发展。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超常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早期识别、早期教育做好准备。
——编者
2月13日,北京市余万中小学生重返校园,迎来新学期。当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的“宝贝们”回到了久违的校园,兔年开学拉开了大幕。本报记者贾宁摄
“超常儿童”(SupernormalChildren/GiftedandTalentedChildren)一词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范先生于年提出,即智慧和能力超过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儿童。我国古代称超常儿童为“神童”,古希腊称之为“金人”,且都认为超常儿童出众的才智是天赐神赋的。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人种学家高尔顿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超常儿童卓越的天赋和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自此,西方研究者逐渐从单一能力,即智力发展的视角认识超常儿童。但是随着对智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常儿童等同于高智商儿童”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超常儿童的能力应该在多个领域中有所表现,包括创造力和非智力个性因素。如我国心理学家查子秀先生提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是智力(才能)、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影响,超常儿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逐渐兴起,人们逐渐将超常儿童的“天赋”看作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不断变化的一种特性。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超常儿童的认识经历了从神学取向、单一能力取向、多元能力取向到动态发展取向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在成因上,由先天遗传向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识发展;在核心能力上,由单一能力向多元能力取向发展,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