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被誉为朝阳产业的0-6岁宝宝的早期教育产业蓬勃发展,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教理念也越来越普及,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家长持观望态度,提出疑问:“宝宝真的需要早教吗?早教到底有没有用?”
一、什么是早教孩子的成长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所有的教育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如果父母自己无法成长,就会对早教做出错误的判断。当前,“早教”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被狭隘化使用。一种家长认为“早”教等同于知识学习,于是让孩子提前学识字、算数并深以为是;另一种家长认为“早教”根本不需要,让孩子自然的成长就好了,随便的,任意的。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所谓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那么,究竟什么是早教呢?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现出如泉水般近似于疯狂的兴趣,这时他(她)会不断地、不厌其烦地操作、模仿或学习某一动作或技能,而且成果惊人。并且具有暂时性,一旦错过就不会存在。
具体如下:
秩序敏感期(出生至4岁)语言敏感期(0至6岁)感官敏感期(0至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动作敏感期(0至6岁)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文化敏感期(6至9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儿童在某个特定时刻,更容易学会某些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后的补充学习是不可能的。但学习的效果不能和其在敏感期的学习同日而语。印度狼孩卡马拉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在孩子的敏感期阶段不进行教育学习,后天的弥补收效甚微。二、智力发育的递减法则,0-3岁是教育的“关键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年龄越小,智力开发得越高。所以,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知识、习惯、技能、语言、思想、态度、情绪等都是在此时间打下基础的,是决定其未来体格、人格的关键阶段。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三、每个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需要早期教育,人不能无知的长大。早期教育中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父母的成长,主要是父母学习应该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并能从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元素。另外一个是孩子直接从外界获得的成长机会,比如幼儿园,比如专业的早教机构。在面对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坦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无能为力。更需要客观,客观地分析孩子成长的需要和我们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父母是早期教育责无旁贷的执行者,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可能单纯的依赖父母就能完成教育的全部,而早教的执行者很多是由第三方来完成,比如幼儿园、专业的早教机构等。
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儿童会患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