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还小,早期教育能听懂吗

我的孩子还小,早期教育能听懂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认为,“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且在生命的头三年,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客观。”

实际上,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不少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孩子早期的学习能力!

早期教育不是“白费劲”

人类都是“早产儿”,甚至可以把1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这就给人类潜力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借用动物与人类比较:一只小角马出生后10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10分钟就能行走,约两个小时后,便可以随迁徙的马群奔走了。

和动物不一样,人类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形成庞大的“互联网”。所以,人生的头3年需要“组装”大脑。

有人认为,3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教育有用吗?要知道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不可能像学知识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人生发展中慢慢呈现出远期效应。

其实,当孩子刚睁开眼,你摇摇铃是早教;孩子困了,你点一个音乐星星灯是早教;孩子会爬了,你在他面前放一个球是早教;孩子长牙了,你教他拿勺子挖饭弄得满地米粒是早教;孩子学步了,你耐心陪他推小车这是早教;孩子社交了,抢玩具或者被抢玩具,你安抚孩子让他们和好在一起玩……这是早教。

 

 0~3岁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白费工夫。科学家把人生头三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样,在大脑产生痕迹,并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可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父母“缺席”早教效果打折扣

家长不要指望在早教课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内容。很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或者以“工作忙”等为理由,自己很少参与孩子早期教育。其实,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可以大有作为。

比如,带孩子上公园时,有的家长带孩子遛一圈;有的则在玩耍时不断增长孩子的见识。两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别忘了带孩子上公园,是对宝宝认知能力训练极好的机会。进入公园后,家长不妨问问宝宝:“这棵树和那棵树,哪棵高一些?哪棵离我近一些?花是什么颜色?鸟在空中飞,那么鱼在什么地方?...”

  在感知能力训练中,时间感知比空间感知难度大,因为时间是无形的。家长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帮助孩子认知,比如对孩子说:“等一会儿,我来帮你。”家长过一会儿再来到孩子身边时强调:“宝宝,爸爸这不是一会儿就来了吗?”孩子明白了“一会儿”就是这个意思。

我的孩子还小能“听得懂”吗

有的家长教孩子说话,习惯用儿童语言,如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种说话方式既显亲昵,又易于孩子理解,让他跟着学说话。殊不知,一味地用儿童语言和孩子交流,其实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提高。

孩子刚学说话时,因为发音的缘故只会说“水水”、“车车”、“杯杯”等,但家长如果总是用儿童语言与其沟通,这会导致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只会说类似的叠词。所以,别用“儿语”跟孩子说话。

  1~3岁是语言的爆发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况下,1岁7个月的宝宝,已经基本能说主谓句了,如“宝宝喝水”、“妈妈走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家长应该准确使用语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

有家长提出了质疑:“孩子听得懂吗?”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婴幼儿几乎什么都不理解。就像孩子开口叫“妈妈”一样,他其实不懂“妈妈生育了他”、“妈妈是爸爸的太太”等含义。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

0~3岁早期教育涵盖健康活动、认知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5个方面,缺一不可。蒙特梭利教育的五大领域是: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迈索博延承蒙特梭利百年教育理念,以启发、诱导孩子心智与体能的活动,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shengjs.com/nlpy/8003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