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确实非常重要
早教内容重在童蒙养正
早教方法关键寓教于乐
在国外,除了政府提供的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之外,同样也有大量的儿童早期发展促进中心、早教中心、儿童博物馆等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和需求
本文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误区,在孩子早教上花钱很大方,却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的真谛,起跑线上的“揠苗助长”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知识层面,从识字写字、背诵唐诗宋词,到学习艺术南京的早教班从一开始只针对2岁半到6岁的孩子,逐渐发展到刚出生的小婴儿;有早期教育教育发展的家长甚至一边喂奶一边上课3岁的孩子学“经济学”,2岁的幼儿双语交流,1岁的宝宝伴着音乐跳舞……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似乎已成时尚许多年轻的家长的确走出了以前对早教的“懵懂”与“怀疑”,但却步入了新的误区: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赢”的标志就是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和艺术技能
美国联邦政府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主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开端计划(head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headstart),一个是儿童照料计划(childcare),由联邦政府下拨资金到各州哈佛大学2006年整合专家资源成立了儿童发展中心,积极推进在婴幼儿早期发展领域的创新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为领导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知识架构,促进儿童和家早期教育主要是发展什么庭的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际社会对脑科学的大量研究,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证明,大脑发展有关键期,具有可塑性分娩前的4个月到分娩后的40个月,是婴幼儿视觉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对符号和数字的识别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约80%的相关能力在此期间形成“敏感期”表明存在机会之窗,能使婴幼儿掌握相关能力变得容易而轻松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适当的干预,对儿童早期进行学习训练和经验积累,将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为以后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际上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大量数据和经验证实,对于0-3岁(甚至延伸到6岁)儿童进行正向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已纳入政府公什么是早期教育共服务的范畴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以及一些国家已经把这一阶段的干预,不称作“早教”,而是作为“儿童早期发展”
■延伸阅读:
此外,早期教育的方法还因孩子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对0-3岁孩子,家长要学会倾听,分辨儿童的“语言”,安抚儿童的情绪;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儿童多开口;积极回应儿童的言语需求,鼓励儿童之间的模仿和交流,作为父亲要利用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育,在亲子游戏中,发挥孩子的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等精细动作;对4-6岁孩子,家长要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儿童的交往态度、行为和技巧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注意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儿早期教育童交往的自信心
既然如此,早期教育的内容究竟该怎样定位?对此,古人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童蒙养正”,其主要内容就是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于婴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上,诸如:每天分担家事,不吃垃圾食物,养成卫生与运动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与人友好相处进而学会合作的习惯;亲近大自然的习惯;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的习惯;言行文明,尊重他人的习惯;勤俭节约,克勤克俭的习惯;渴望获得知识技能,认真学习的习惯;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是非分明,从善如流的习惯等教会孩子生活中的潜规则,诸如:顺其自然、不必强求;保持人格,直面人生;相信自己,摆正心态;珍爱生命,珍惜时间;早期教育安全保护诚实为人,学会感恩;约束自我,遵规守矩等养浩然正气,做堂堂正人
早教不当导致厌学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早期教育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可以说,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识正如《焦点访谈》中所说,早教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及时的、恰当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如何教,教什么,更需要对中国儿童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正确的干预、引导方法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
据了解,在国内已有一些本土优质早教品牌脱颖而出,红黄蓝是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家教育机构红黄蓝在1998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亲子园15年来,组织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成立了研究中心,根据中国儿童教育的实践,借鉴国际先进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持续研发适合中国儿童的活动课程红黄蓝婴幼儿立体教育方案是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采用主题教育的形式,促进儿童在个性、情感与社会性,身体发展,沟通、语言与读写,认识与理解世界,数学发展,艺术与创造性等六大领域的发展,全面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但必须看到,一方面,早教市场良莠不齐,需要“择良木而栖之”;另外,不少家长的早教观念存在误区,有必要“矫正”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来认识周围事物,适应生活环境和发展智力因此,要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习,引导儿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学前期是语言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而语言具有发展智力活动的工具职能,它在人早期教育的全部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从小发展语言,对一生的语言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发展语言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做父母的对孩子可爱得很深,但不可以溺爱、娇惯,应当关心子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父母的不光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开拓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在孩子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瑞典对0-6岁的婴幼儿实施了统筹的、无缝的政策体系,使父母和儿童有多种选择,能够灵活多样地满足当地需求,并持续和高质量的提供服务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泊来的“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引入儿童早教概念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对中国孩子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完全移植外国文化下的教育内涵与方法,对中国孩子来说难免“水土不服”一些家长被“全球”、“国际”、“高端”、“外教”这样的字词所迷惑实际上,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早期发展指导,不是光鲜亮丽的“包装”,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早期教育不仅是对孩子、对家庭的教育服务,更是对一个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早期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之上,只有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早期教育内容的定位不当,引发了孩子的厌学情绪,阻碍了儿童其他技能的发展,分散了婴幼儿的精力,导致正常的发展受阻,形成认知障碍,甚至损害早期教育能力培养健康有很多老师发现,开学不久,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究其原因,原来是孩子在幼儿阶段接受了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等到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幼教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厌学者大都过早地接受了知识教育
巴西在1988年通过了联邦相关法律,明确儿童早期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有计划地对怀孕妇女和0-2岁婴幼儿家庭进行入户指导怀孕妇女的入户指导每两周一次,0-2岁的婴幼儿家庭入户指导每周一次
世界各国“早教”
早教取向存在大量误区
对婴幼儿该如何进行启蒙教育?是棍棒相加还是一味溺爱,是迫其读书学艺还是放任自流?正确的答案“都不是”应该意早期教育的影响有多大识到,学龄前儿童的天性和特点就是一个字“玩”,应该重视在玩乐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乐观情绪、合作精神,乃至思维方式、动手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可以说“寓教于乐”是幼儿早教的法宝
启蒙教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教育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日本的教育名家木村久一认为:“假如人的潜在能力为100%,则在初生时进行教育,其能力发挥可达100%,5岁时开始教育可达80%,10岁时开始教育则只有60%”心理学研究表明,0-7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早期教育宜早不宜迟因此,家长要消除“树大自然直”的认识误区,切实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