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列为科学领域“数学认知”子领域的目标之一,图形的认知和空间关系感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总结了幼儿对于图形以及空间关系的感知特点与指导策略,可为教师指导幼儿感知图形与空间关系提供参考。
一、幼儿图形与空间关系的感知特点
我们运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结合以往开展的关于“幼儿空间智能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在开展数学各种活动实践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对大、中、小班幼儿的空间关系感知特点进行了反复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试着将幼儿在图形认知以及空间关系六方面的感知特点归纳如下。
1、图形认知
幼儿对于图形命名的正确率排序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根据经验断定大小、颜色两个因素对幼儿的图形认知干扰比较大。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图形的倾斜度、高宽比、组合方式等三个因素对幼儿的图形认知干扰更大。
2、空间方位
幼儿空间方位认知的顺序一般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边角等。在空间方位感知过程中,幼儿通常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我们的调查显示,即使到了大班,仍有半数以上幼儿还停留在以自身为中心判断方位的阶段。
3、空间运动
调查显示,幼儿在二维层面(平面)的平移任务中表现较好,而在二维层面到三维层面(立体)相互转化任务中的表现较差。无论大、中、小班幼儿,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的成功率均好于运用纸质材料完成任务的成功率。
4、空间定位
我们通过要求幼儿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发现手眼协调能力与视觉分辨水平是影响幼儿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就空间定位而言,幼儿为一个维度的、静止的物体定位成功率较高,而为两个维度的、运动的物体定位的成功率较低。
5、空间转换
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幼儿能根据图形旋转的角度和方向准确判断出图形。幼儿在完成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任务时遇到了很大困难。
6、空间想象
调查结果显示,在三维状态下,幼儿对单一维度物体的推断比较容易。要幼儿想象出物体空间运动的轨迹难度很大。大部分幼儿不会在二维和三维图形相互转换状态下进行空间想象。
综上所述,幼儿感知图形以及空间关系的难点不在一维和二维空间,而在三维空间以及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方面。
二、教师指导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图形认知以及空间关系感知能力的不同发展特点,我们设计了拼图、泥塑、建构、迷宫、美工五类成系列的游戏活动,并强调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渗透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图形以及空间关系感知能力的发展。
单一的纸笔练习并不能有效促进幼儿图形以及空间关系感知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指南》的要求以及幼儿的图形与空间关系学习路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组织适宜的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1、支持幼儿自主建构
幼儿图形以及空间关系感知能力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大量尝试、体验。为此,除了开展适宜的集体教学活动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
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多观察和等待幼儿。只有当幼儿多次尝试未果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指导。
2、提供个性化指导
除了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组织个性化的游戏活动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宜的指导。试以下列两则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和长颈鹿比高
游戏:在小班区角活动中,三个小朋友在玩“和长颈鹿比高”的游戏。
阳阳找到一盒大小一样的长方体积木,一会儿就把它垒得和“长颈鹿”一样高了。
小雨搬来一筐形状各异的积木,垒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有点泄气,开始东张西望寻找其他积木。
天天选择了六块半圆柱体积木,小心地一块块往上垒,成功了。他还发现两个相同大小的半圆柱体能拼成一个圆柱体。
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对不同形状的积木有了初步的感知。阳阳和天天因为材料单一,很快成功了,而小雨因为材料形状不同的干扰,最终失败了。天天最后还发现了半圆柱体能组合成圆柱体。
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不只是能给图形命名,还包括能识别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建构、绘画、拼图等活动都有利于促进幼儿图形认知能力的发展。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